浅谈李斯特钢琴作品《唐璜》的演奏要点
浅谈李斯特钢琴作品《唐璜》的演奏要点摘要:文章论述了李斯特唐璜》的各种技术难点以及触键方法、音色变化和踏板的运用,并对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与例证。
由李斯特所创作的钢琴改编曲《唐璜》是一首技巧性高、音乐表现力强的大型钢琴作品之一。近些年,此曲经常在国际以及国内重赛和演出中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该作品演奏技巧难度大,音乐形象鲜活生动,具有强烈的音乐震撼力,要想演奏好这首作品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该作品演奏技术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连奏、断奏、跳音、双音、落滚、八度、颤音、远距离大跳等。常见的技术类型只要通过常规练习,便能掌握。而在这里,我想把几个最难克服的技术难点加以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大家今后演奏此曲时提供一些帮助。
此技巧出现在部的引子部分(第31―32小节)。这里的进行需要弹得十分连贯、紧凑,与之间的连接要毫无缝隙。很多演奏者只保证了演奏的流畅、准确,而忽视了“绝对连奏”的音响效果。这里高音声部手指(4、5指)的掌关节应该具备良好的支撑能力,而且还要主动的控制手指积极弹奏,低声部手指(1指)应该始终紧贴琴键。建议练习方法:单独练习4、5指的支撑(例如用4、5指进行手指支撑练习)与主动下键的能力,同时不要忽视大指的独立下键能力,再加以手臂、手腕松弛的横向带动。
此技巧出现在部中A’段的结尾(第206―207小节)。这里的大跳需要弹得快速、有力、清晰、准确。由于大跳距离逐渐拉宽(最远接近三个八度),且双手又是反向弹奏,极易造成动作的僵硬、不协调,从而导致碰音与漏音。建议练习方法:大跳技术需要经过长时间、严格的慢练,熟练的掌握把位后,再逐渐加快移动的速度(可闭上眼睛进行练习,动作成弧线,但弧度不应过大)。同时,还要加强手指的支撑力,利用手臂的弹性与移动所产生的惯性去弹奏,用心体会两音之间的距离变化。
此技巧出现在A部B”段将近结尾的部分(第340―346小节)。这里的三度双音半音阶要求弹得快速、连贯、均匀且力度强。三度双音技巧是所有技巧类型中最为困难的技巧之一,而且在该作品中又要求用强力度,快速连续的演奏,从而容易导致手臂肌肉的疲劳和僵硬以及手指的不积极、不均匀和掌关节的支撑不牢固。建议练习方法:首先要保证掌关节的良好支撑,慢速用高抬指弹奏,训练掌关节的灵活性,然后再将手指略微伸平并辅以手腕、手臂力量的横向传递,进行弹奏。同时,三度双音不可压键太死,应用意念“悬挂”起前臂,以肩部的力量带动手指的运动,所有的双音都要仔细控制,按照音的走向调整手臂,使声音流畅连贯。
此技巧出现在部C’段的最后四小节(第526―529小节)。此处要求右手4、5指连续、均匀、快速而强有力地弹奏颤音,难度很大。因为经过了前面一连串强力度的双音、八度以及大后,肌肉极易疲劳,手指的灵活性与控制力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而且在用4、5指弹奏颤音的过程中,中声部还要叠加双音,极易弹不清楚。建议练习方法:在保证掌关节良好支撑的基础上,用高抬指方法由慢到快对4江南体育-JN SPORTS、5指进行独立性和灵活性的训练。其次,练习时要多用耳朵去聆听,极其严格地控制颤音力度的均匀和速度的平稳,避免忽强忽弱、忽快忽慢。同时在弹奏颤音时,除了掌关节部分积极、独立挥动,手的其他部位都不要参与帮忙。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手指要贴键弹奏。这是为了训练指尖的感觉神经,使手指能够更加精确的感受到琴键的重量,以及更好的控制下键的频率,调节平衡,从而使演奏的声音效果更加清晰、均匀、连贯。
以上的练习方法需要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当熟练掌握之后,会为演奏该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作品篇幅较大,音乐形象鲜活多变,情绪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音响效果颇具交响性,特别是音色变化十分丰富。所以掌握正确而多样的触键方法为准确的诠释作品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段主要是针对全曲各重点部分的触键方法和音色变化进行分析和讲解。
以上是部B段部分(第388―395小节)的主题。该主题的音乐材料选自歌剧《唐璜》中唐璜(好色的年轻贵族,男中音)的著名咏叹调选段,又称“香槟之歌”。故事情节是――此幕中,唐璜完全成为一个乐天的人,他快活地唱到:“酒过三巡,该跳舞了。大街上如果有女人,就都给我带来。跳小步舞、福利亚、阿勒芒德,什么都可以,随便跳吧。这时候,我不嫌弃对方的美丑,到明天早晨,人命薄上非再给我增添上千个人不可。”此处,右手同时演奏两个声部。高声部(旋律声部)需要弹出明亮、轻快、通透的音色。中声部需要弹得十分短促、轻巧且力度弱。左手的低声部则如同低音提琴拨弦一样,极赋弹性。触键方法:在演奏过程中,肩、臂、肘、腕要协调起来,保持松弛状态,力量下挂。同时,右手手臂重量要多给外侧手指一些,使旋律声部更加清晰。高声部的手指应积极主动的挥动,将旋律音强调出来。四分音符要保持住时值,但力量切不可压死。中声部的手指一定要勾住,掌关节支撑要牢固,手指贴键积极发力。低声部手指要利用掌关节的爆发力以及指尖的力量将声音抓出琴键,待指尖能积极抓键后,再配合手臂的横向移动进行练习。
可见,不同的触键方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这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反复体会、巩固。同时,敏锐的听辨能力与丰富的联想能力在练习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踏板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正确的运用踏板能够更好的渲染音色,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诠释作品的内容。
本段,我想对该作品中需要注意踏板法的重点部分进行讲解说明,使演奏者的演奏更能符合作品内容的需要。
以上谱例选自部中A’段至B’段的衔接之处(第223―226小节)。为了避免整体更换踏板会产生力度层次的突然下降,此处的渐弱效果需要用颤音踏板来帮助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换踏板时,脚部的抖动动作应该像手指弹奏颤音一样均匀,且速度要快,以避免声音堵塞或被切断。
以上谱例是部B’段主题中的两小节(第231―232小节)。李斯特所标记的原始踏板踩法是:每6个16分音符更换一次,即在每小节第1和第4拍上,完全更换踏板。但由于中声部密集的织体,再加上现代钢琴的共鸣远远超过该作品原创作时的钢琴共鸣,如果按照作者标记的踏板法去踩,必然会导致音响上的浑浊,影响了旋律声部线条的清晰。所以,正确的踏板方法是:在每小节的第1和第4拍上依旧完全更换踏板即完全放开踏板再踩下,以保证和声变更的清晰。而在每小节第2、3、5、6拍上,需要部分更换踏板即只放开1/2的踏板再踩下。这样即能保证声音的连贯、丰满,又能使各声部层次清晰,避免了声音的浑浊。
以上谱例选自部B’段展开部分中的两小节(第316―317小节)。如果按照原始踏板标记使用踏板(即两小节单纯使用完全踏板),必然会造成第1小节声音过于浑浊,音量过大,从而拉不开第2小节的渐强幅度,不利于表现出作者所要求的暴风雨般的音响效果。所以建议一开始使用1/4踏板(踏板放开3/4),再随着渐强幅度的加大,逐渐将踏板踩下,以保证做出明显的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
总之,踏板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如何来使用,应该以作品的音乐内容与作曲家所要求的音响效果为依据。当然由于演出场地的不同、各种钢琴的共鸣效果不同,演奏者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音响情况调整踏板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