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碟荐丨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Ⅲ——“终始”》CD数字音乐同步上市!
古典碟荐丨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Ⅲ——“终始”》CD数字音乐同步上市!在钢琴艺术史中,贝多芬的地位与他在交响曲领域一样光辉。他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贯穿其一生,其风格演变可视为贝多芬一生艺术发展史的缩影,也集中显示了贝多芬在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从“凡胎肉体”步步为营,直至最后“入圣”。他在钢琴奏鸣 曲体裁上的造诣,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今日,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Ⅲ——“始终”》CD&数字音乐同步上市!两部作品,从“始”至“终”领略贝多芬奏鸣曲的奥义。
●2004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世界顶尖音乐学府——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囊括该学院所有奖项,并获得音乐学士和音乐硕士学位。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孔嘉宁追随著名俄裔钢琴大师Dmitri Alexeev学习,并有幸接受了Maria Tipo、Dmitri Bashkirov、Peter Frankl江南体育、Alfredo Perl等大师的指导。
●2011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学院授予博士学位(艺术家最高文凭),同时当选为皇家音乐学院米尔斯·威廉青年院士;自该年起,正式任教于母校普赛尔音乐学校,同时任教于皇家音乐学院预科部并在大学部担任Alexeev教授的助教。
●留英期间于各音乐厅、录音棚、教堂等场所为各类音乐题材从事制作人、录音、混音、母带等工作,以及一些影视后期混音工作。
该专辑收录了贝多芬首部奏鸣曲Op.2 No.1及奏鸣曲收官之作Op.111。作为作曲家一生艺术发展史的缩影,它们不仅是贝多芬个人对奏鸣曲体裁不断探索的见证,更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一段时间后,于1795年正式出版了这首特别为钢琴创作的作品—— 《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
该作品拥有短小精悍的动机、简洁而有力量的和声模进、通透与清晰的织体——处处展示着海顿对贝多芬的教导,但其中还透露着莫扎特对他的影响:
第一乐章的主题与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终乐章颇有渊源;第二乐章典雅素洁的声乐线条和那富有品味的装饰奏跟莫扎特本人的作品如出一辙。
但是,从这首作品的结构里也不难窥探出贝多芬的雄心壮志——包括如歌的慢板和谐谑曲/小步舞曲在内的四个乐章的编排,通常只出现在更“公众化”的交响乐体裁中。
从多方面来看,《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是一部贝多芬早年的杰作,也是在谱写一系列雄伟壮丽的奏鸣曲之初掷地有声的宣言。
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经常被认为具有哲理以及思辨的性质。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则是最超凡入圣、最能揭示人与广袤宇宙之关系的,从作曲角度来说也是最完满的作品——Op.111之后贝多芬再无钢琴奏鸣曲。
孔嘉宁认为“凡”可以理解为第一乐章尘世间“我”的奋斗、抗争与不妥协。该乐章的动机和结构是通过复调手法呈现的,这与贝多芬中期同类型的小调或戏剧性音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复古的倾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巴洛克,而是“古为今用”的手法——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笔下,简洁通透的维也纳古典风格融入了复调技法,从而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和多元化。
该作品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之间的衔接很有意义:贝多芬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奏鸣曲式内部的各个乐章敲打通透,它们互相关联、呼应,甚至在大结构上形成轮回;而Op.111更是通过第一乐章尾声部分至C大调的解决直接提前进入了第二乐章的领域。
在通篇几乎都是c小调色彩的基调下,这一转折手法简朴却具有重要的昭示作用。许多评论家提出这是从尘世到天堂的升华,即“入圣”。
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开山之作到收官之作,钢琴家孔嘉宁如同驾驶着一辆直达列车,带领听众开启一场“始终之旅”。
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Ⅲ——“始终”》CD&数字音乐同步上市!两部作品,从“始”至“终”领略贝多芬奏鸣曲的奥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罗永浩:郑刚逼我回购锤子科技股份时股东签字比例未达到50%!折腾了半天,只拉拢了20%多投资人